厭氧濾池工藝(AF)
厭氧濾池(AF)是1969年Young 和McCarty開發研究的,它的出現開創了常溫下對等濃度有機廢水的厭氧處理。AF采化技術長RT ,RT和HT分別對待的思想是厭氧反應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AF的原理與特點
氧濾池是采用填充材料作為微生物載體的一種高速厭氧反應器,厭氧菌在填充材料上附著生長,形成生物膜。生物膜與填充材料一起形成固定的濾床,因此其結構與原理類似于氧生物濾床。按水流的方向厭氧生物濾池可分為兩種主要的形式:上流式厭氧濾池和下流式厭氧濾池 。不管是什么形式,系統中的填料都是固定的,廢水進入反應器內,逐漸被細菌水解酸化,轉化為乙酸,最終被產甲烷菌礦化為甲烷,廢水組成隨反應器不同高度而變化。因此微生物種群分布也相應地發生規律性變化。在廢水入口處,產酸菌和發反應器酵性細菌占較大比例;隨著水流方向,產乙酸菌和產甲烷菌逐漸增多并占據主導地位。
厭氧濾池的優點如下:a.生物固體濃度高,因此可以獲得較高的有機負荷;b.微生物固體停留時間長,因此可以縮短水力停留時間,耐沖擊負荷能力強 ;c. 啟動時間短,停止運行后再啟動比較容易;d.不需污泥回流,運行管理方便。
厭氧濾池的缺點是載體相當昂貴,據估計載體的價格與構筑物建筑價格相當。另一個缺點是如采用的填料不當,在污水的懸浮物較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生短路和堵塞,這是厭氧濾池工藝不能迅速推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