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觸氧化法工藝亦稱淹沒式生物濾池工藝,該工藝在1971年首創于日本,我國在1975年開發成功,距今已有40余年的歷史。生物接觸氧化即在曝氣池中填充塊狀填料或塑料蜂窩填料,經曝氣的廢水流經填料層,使填料顆粒表面長滿生物膜,廢水和生物膜相接觸,在生物膜的作用下,廢水得到凈化。生物接觸氧化法工藝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工藝和生物膜法工藝之間的一種好氧處理方法,它兼有二者的優點。與傳統活性污泥法相比,該工藝耐負荷沖擊能力較強,污泥生成量較少,不會發生污泥膨脹現象,且無需回流污泥,動力消耗較少,易于管理。其主要缺點是填料易于堵塞。
一、構造與工作原理
接觸氧化池內用鼓風或機械方法充氧,填料大多為蜂窩型硬性填料或纖維型軟性填料。
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形式很多,按水流狀態分為分流式()池內循環式和直流式。分流式在國外應用較普遍,廢水充氧和同生物膜接觸是在不同的間格內進行的,廢水充氧后在池內進行單向戒雙向循環(圖14-19)。種形式能使廢水在池內反復充氧,廢水同生物膜接時間長,但是耗氣量較大,水穿過填料層的速度較小,沖劇力弱,易于造成填料層堵塞,尤其在處理高濃度廢水時,這種情況更值得重視。直流式接觸氧化池(又稱全面曝氣接觸氧化池)直接從填料底部充氧的,填料內的水力沖刷依靠水流速度和氣泡在池內碰撞、破碎形成的沖擊力、只要水流及空氣分布均勻,填料不易堵塞。這種形式的接觸氧化池耗氧量小充氧率高,同時,在上升氣流的作用下,液體出現強烈的攪拌,促進氧的溶解和生物膜的更新,也可以防止填料堵塞。目前國內大多采用直流式
按供氧方式分,接觸氧化法可分為鼓風式、機械曝氣式、灑水式和射流曝氣式幾種。國內以鼓風式和射流曝氣式為主。
接觸氧化池填料的選擇要求比表面積大,空隙率大,水力阻力小,性能穩定。垂直放置的塑料蜂窩管填料曾被廣泛采用,這種填料比表面積較大,單位填料上生長的生物膜數量較大。據實測,每平方米填料表面上的活性生物量可達125g,如折算成懸浮混合液,則濃度為13g/L,比一般活性污泥法的生物量大得多。但是這種填料各蜂窩管間互不相通,當負荷增大或布水均勻性較差時,則易出現堵塞,此時若加大曝氣量,又會導致生物膜穩定性變差,周期性的大量剝離,凈化功能不穩定。近年來國內外對填料做了許多研究工作,開發了塑料規整網狀填料,見圖14-20(a)。在網狀填料中,水流可以四面八方連通,相當于經過多次再分布,從而防止了由于水氣分布不均勻而形成的堵塞現象。缺點是填料表面較光滑,掛膜緩慢,稍有沖擊,就易于脫落。國內也有采用軟性填料,即在縱向安設的纖維繩上綁扎一柬束的人造纖維絲,形成巨大的生物膜支承面積,如圖14-20(b)所示。實踐表明,這種填料耐腐蝕、耐生物降解,不堵塞,造價低,體積小,密度低(約2~3kg/m),易于組裝,適應性強,處理效果好,現已批量生產以供選用。但這種填料在氧化池停止工作時,會形成纖維束結塊,清洗較困難。從接觸氧化池脫落下來的生物污泥含有大量氣泡,宜采用氣浮法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