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已開發出了很多種類的厭氧反應器,常見厭氧反應器包括厭氧接觸工藝、厭氧濾池工藝、厭氧流化床工藝、厭氧折流式反應器、上流式厭氧濾泥床反應器、膨脹顆粒污泥床反應器、內循環厭氧反應器、兩相厭氧消化工藝,以及厭氧生物轉盤等。
廢水脫氮除磷技術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水體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據全國26個主要湖泊水庫富營養的調查表明:貧營養的1個,中營養的9個,富營養的16個,在16個富營養化湖泊中有6個的總氮、總磷的負荷量極高,已進入異常營養型階段。同時,我國沿海赤湖發生的次數和面積也逐年增加,每年都給當地的工農業生產帶來相當大的損失。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認識到控制水中的氮磷是限制藻類生長,遏制水體營養化的重要因素,開展了脫氮除磷機理及工藝的研究。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也進行了大量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的已進入規模應用,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隨著我國1998年1月1日實施的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對氮磷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廢水脫氮除磷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生物脫氮
(1)生物脫氮的基本原理
生物脫氮法從反應類型分類,可分為氨的硝化作用和硝酸(或亞硝酸)的反硝化作用兩種。硝化作用以氨為電子供體,以分子氧為電子受體,使氮從負三價( NH +)轉變為正三價(NO2)和(NO3)。但硝化作用下只是改變了氮在水中的化合態,并沒有降低水中氮的含量,這對于防止水體富養化,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反硝化作用則是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以其他有機物(碳源)為電子供體,使硝酸鹽中的氮逐漸從正五價降到零價,形成氣態氮(N2和N2O)從廢水中釋放出來。
(2)生物硝化作用
硝化反應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由亞硝酸細菌將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NO7),第二步由硝酸細菌進一步將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鹽(NO7)。這兩類細菌統稱為硝化細菌,它們利用無機碳化物 CO 、HCO3和CO2作為碳源,從NH2、 NH 或 NO ?的氧化反應中獲取能量。
(3)生物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指在無氧或低氧條件下,硝酸態氮、亞硝酸態氮被微生物還原轉化為分子態氮(N2)的過程。參與這一作用的微生物是反硝化細菌,這是一類異養分型的兼性厭氧細菌,如變形桿菌( Protens )、假單胞菌( Pseudomonas )、小球菌( Micrococcus )、芽孢桿菌( Bacillus )、無色桿菌( Achromobacter )、嗜氣桿菌( Aerobacter )、產堿桿菌( Alcali - genes )。它們在缺氧的條件下,利用有機碳源為電子供體,NO3- N 作為電子受體,在降解有機物的同時進行反硝化作用,其反應過程可表式為:
NO2+3H(電子供體)→1/2N2+H2O+ OH -
GO3+4H(電子供體)→1/2N2+H2O+ OH -
目前公認的從 NO 。還原為N2的過程為:
NO →NO2→ NO →N2O→N2
進行生物脫氮作用,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 .存在 NO 或NO2; b .不含溶解氧; c .存在兼性細菌菌群; d .適宜和適量的電子供體。
(4)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
早在1975年 Voet 就發現在硝化過程中HNO2積累的現象并首次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 Shortcut nitrification - denitrification ,也可稱為力完全或稱簡捷硝化﹣反應硝化生物脫氮),隨后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試驗研究。這種方法就是將硝化過程控制在HNO2階段而終止,隨后進行反硝化。
短程生物脫氮具有以下特點:對于活性污泥法,可節省氧供應量約25%,降低能耗;節省反硝化所需碳源40%,在 C / N 比一定的情況下提出 TN 去除率;減少污泥生成量可達50%;減少投堿量;縮短反應時間,相應反應器容積減少。因此這一方法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5)厭氧氨氧化(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
在氮素污染物的控制中,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生物脫氮技術,研究的熱點集中在如何改進傳統的硝化﹣反硝化工藝。從微生物學的角度看,硝化和反硝化是兩個相互對立的生化反應,前者借助硝化細菌的作用,將氨氧化為硝酸,需要氧的有效供給;而后者則是一個厭氧反應,只有在無氧條件下,反硝化細菌才能把硝酸還原為氮氣。此外,在環境中存在有機時,自養型硝化細菌對氧和營養物質的競爭能力劣于異養型微生物,其生長速度很容易被養型生物超過,并因此而難以在硝化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但要使反硝化反應順利進行,則心須為反硝化細菌提供合適的電子供體(通常為有機物如甲醇等)。1990年,荷蘭 Delft 技大學 Kluyver 生物技術實驗室開發出 ANAMMOX 工藝(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即在厭氧條件下,以 NO 。為電子受體,將氨轉化為N2。最近研究表明,NO2是一個關鍵的電子受體。由于該菌是自養菌,因此不需要添加有機物來維持反硝化。實驗研究發現:氧反應器中 NH ,濃度的降低與 NO 。的去除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
這一重大的新發現為改進傳統的生物脫氮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若能開發利用厭氧氨氧百分比進行生物脫氮,不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硝化反應的充氧能耗,免去反硝化反應的外源電子供體,而且還可改善硝化反應產酸,反硝化反應產堿而均需中和的狀況。其中后兩項對控制化學試劑消耗,防止可能出現的二次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2 生物除磷
生物除磷主要由一類統稱為聚磷細菌的微生物完成。該類微生物均屬異養型細菌,現已報道的種類包括:不動桿菌屬、假單胞菌屬、氣單胞菌屬、棒桿菌屬、腸桿菌屬、著色菌屬、脫氮微球菌屬等。上述細菌也存在于傳統的活性污泥系統中,而傳統活性污泥法之所以不能有效除磷,可能是其生長條件無法誘導這些微生物過度吸磷的緣故。
在厭氧條件下,聚磷菌把細菌中的聚磷水解為下磷酸鹽( PO )釋放胞外,并從中獲取能量,利用污水中易降解的 COD 如揮發性脂肪酸( VFA ),合成貯藏物聚3﹣羥丁酸( PHB )等貯于胞內。
聚磷菌厭氧釋磷的程度與基質類型關系很大,當基質為甲酸、乙酸、丙酸等揮發性脂肪酸時,釋磷迅速而徹底,基質為非揮發性脂肪酸時,釋磷則十分緩慢,且總釋磷量也很小。有觀點認為,聚磷菌一般可直接利用的是第一類基質﹣﹣揮發性脂肪酸,其他基質則需轉化為第一類基質后才能被利用。
從以往的研究大體可給出這樣一個生化模型;廢水中的有機物進入厭氧區后,在發酵性產酸菌的作用下轉化成乙酸。聚磷菌在厭氧的不利條件下(壓抑條件),可將貯積在菌體內的聚磷分解。在此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可供聚磷菌在厭氧壓抑環境下存活之用;另一部分能量可供聚磷菌主動吸收乙酸、 H +和 e -。使之以 PHB 形式貯藏在菌體內,并使發酵產酸過程得以繼續進行。聚磷分解后的無機磷鹽釋放至聚磷菌體外,此即觀察到的聚磷細菌厭氧放磷現象。進入好氧區后,聚磷菌即可將積貯的 PHB 好氧分解,釋放出的大量能量可供聚磷菌的生長、繁殖。當環境中的有溶磷存在時,一部分能量可供聚磷菌主動吸收磷酸鹽,并以聚磷的形式貯積在體內,此即為聚磷菌的好氧磷現象。
由于水體富營養化是一個嚴重的長期問題,而我國對生物脫氮除磷的研究僅始于20世紀70~80年代,目前進行了脫氮除磷處理的污水處理廠并不多。因此,為了控制水污染,保護水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平衡,開發經濟有效,能同時脫氮除磷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工藝尤為重要。由于生物法運行費用較低,效果穩定,綜合處理能力強,因此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在我國將有很大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