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程是單一分散的厭氧微生物聚集生長成顆粒污泥的過程,是一個復雜而且持續時間較長的過程,影響因素很多。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由多個階段組成:a.細菌與基質(可以是細菌,也可以是有機、無機材料 )的吸引粘連過程;b.微生物聚集體的形成;c.成熟污泥的形成。
細菌與基體的吸引粘連過程,是顆粒污泥形成的開始階段,也是決定污泥結構的重要階段。一般來說,細菌與基質之間的排斥力阻礙著兩者的接近,但離子強度的改變,Ca2+、 Mg2+的電荷中和作用以及 ECP 的作用可以降低排斥位能,促進細菌向基體接近。細菌與基質接近后,通過細菌的附屬物如甲烷髦毛菌的菌絲,或通過多聚物的黏結,將細菌黏結到基上。隨著粘連到基質上的細菌數目的增多,形成多種微生物群系互營發生的聚集體,即具有初步代謝作用的微污泥體。微生物聚集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各種微生物競相繁殖,最終開成沉降性能良好、產甲烷活性高的顆粒污泥。
目前大多數學說著眼于顆?;谝浑A段,對第二、三階段的研究工作則不多見。針對基體的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顆粒污泥形成機制。Macleod 等根據所觀察到的顆粒污泥的層次分布情況,認為甲烷髦毛菌相互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框架結構的內核,從而使產乙酸菌以及氫營養菌附著其上,最后是發酵性細菌( 產酸菌及其他氫營養菌)在外圍生長,由此形成顆粒污泥。吳唯民等人在脂肪酸降解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中發現,甲酸甲烷桿菌先粘連在馬氏甲烷八疊球菌上形成聚集體,而甲酸甲烷桿菌、甲烷髦毛菌、丁酸降解菌構成互營內酸-
丁酸降解聚集體,最后兩類聚集體通過甲酸甲烷桿菌的連接形成顆粒污泥。
二次核學說認為營養不足的衰弱顆粒污泥,在水流剪切力作用下,破裂成碎片,污泥石片可作為新內核,重新形成顆粒污泥。Grotenhuis及其合作者分別用高低濃度基質培養顆米污泥,發現前者形成顆粒粒徑較大,而后者的粒徑較小,據此提出了二次核形成的模型。其地研究者如楊虹、Beeftink 等也提出過類似的二次核形成模型。二次核學說較好地說明了加入少量顆粒污泥可加速顆?;M程的現象,已為大多數研究者接受。
內蒙古美贏環??萍?/strong>有限公司專注于工業水處理領域,主要提供工業水處理專用聚硅酸鋁絮凝劑的研發、生產、銷售與咨詢,業務覆蓋印染污水、焦化污水、屠宰污水、造紙污水、皮革污水、農業污水、醫療污水、石化工污水、洗煤污水、油漆污水等處理。